離秦直道不遠,在石門山的東峰,便是扶蘇廟遺址。清乾隆《三水縣志》載:“扶蘇廟在石門山中,世傳秦太子扶蘇授國典三物處,死后成神,人立為廟”。如今山坡卜密密灌木,漫漫藤蘿,無數小花點綴在綠草叢中。登上山頂,出現一個直徑達25米的園形平臺,平臺周圍有2米寬的回廊,上面人工砌筑痕跡明顯,土質夯層清晰,附近殘痕斷垣牽連成片,面隨處可見秦漢時期許多精美的瓦當,紋飾流暢的龍風紋、回紋、菱形紋空心磚以及繪有高車駟馬等圖案的石刻殘片等。

夯土壘壘,瓦礫遍地,讓人沉浸十一種十分悠遠的歲月,令人聯想起那古廟的巍峨、回廊的寬闊。那破碎的瓦礫散落在荒草之間,似乎浸透著無言的滄桑;那斷殘的石柱臥立在夕陽之下,仿佛在敘說著昔日的輝煌;那槭堡式的建筑高聳山頂,闕樓飛檐挑角,綠瓦石柱,圍墻殿閣層層托高,襯托出重重相疊的宏偉氣勢。古廟四周古柏參天,怪松杈椏,博大的…體郁郁蔥蔥,綠濤起伏。 秦始皇死后,李斯和趙高篡改遺詔,賜扶蘇門刎于石門,后人為祭祀扶蘇,在此筑廟造像,同時構建著門己的信仰和祝祈,石門山因此而沾染光澤。《三水縣志》載: “扶蘇,沒于此,故立廟祀之。”后來人們把扶蘇尊為“石門爺”,其廟宇漢、唐、明、清各代均有擴展修復,使這里成為祭祀山神的所在,年年香火,歲歲祀奉,祈求扶蘇的在天之靈能庇佑眾生,賜福人間,因而贈旗掛隨者眾。每遇天旱,人們頭戴柳條編成的草帽,身披蓑衣,成群結隊,敲鑼打鼓,來到“石門爺”廟跪拜求雨,祈神慈悲,普降甘霖,救濟眾生。現在山頂上還有群眾自發蓋起的簡易小廟。
[CHAAD] 經歷千年風雨,兵禍離亂,改朝換代,偌大一座規模宏闊、久負盛名的廟宇遭到破壞,神像蕩然無存,遺跡泯火無聞,只剩下頹垣碎兒,荒草冷月,以它幽靜廣闊的空間給每一位游人留下充裕的思維天地,無言地敘說著凄涼。明代劉翀的《石門即事》詩吟道: 峻增石壁千山遙, 豁達雙門石徑開。 更有藤蘿淹日月, 豈無龍虎出蒿萊。 空中樓閣供奇玩, 眼底風云起俊才。 聞說扶蘇遺廟在, 年年風雨為誰哀。 面對遺址上飽經風霜的磚塊與瓦礫,仿佛還能聞到那香燭燃燒的馨香,仿佛還能看到人們從數里外趕來虔誠的朝拜,每一塊碎磚都包含著有關扶蘇在石門的傳說,每—片瓦礫都記述著扶蘇在石門的往事,使人感到扶蓀的冤魂與美德始終存留 在人們的生活中,牽掛在父老鄉親們的意念里。 站在石門山口,遙望東側,可見一巨大土冢,形如小山,據傳此為扶蘇的陵墓。曾有盜墓者挖掘此墓,后來發現墓碑一通,上書“亙古一人”。寒風吹過,斜陽草樹間流蕩著一種遠年的余韻,讓人有種哽咽渾濁的幽遠感,讓人心里充滿沉重的失敗感和悲劇感。
編輯:秦人
|